政府行政有形之手,在经济规律无形之手力量较弱时,可以起到很明显的作用,例如在债务初起规模不大时.但在债务规模变得更为庞大之时,经济规律无形之手的力量就不断加大了,那么行政之手的力量,就会很日渐微弱。最后,经济规律无行之手,将粉碎一切的阻挡规律运行的任何力量。
举例:大家都知道,高利贷借不得,假如去借高利贷,只借1万,哪怕是翻10倍到10万规模,你通过行政之手干预,或者动员所有力量去筹钱,甚至变卖资产,还是可以偿还的并度过危机的。但是,假如借的是100万高利贷,翻10倍就是1000万,那么,几乎是死路一条。我们现在全社会的总债务总规模,比08年大了一倍,同时,全社会债务的实际利率提高了,全社会资金的赢利水平降低,就是一个提高实际债务利率水平的过程。这个逻辑一定要弄清楚。
M2提款权危机,其实质是派生货币不当转移后的金融危机。政府的行政之手,可以继续开动印钞机,可以一笔勾销债务,但行政之手,却不能无故阻止储户去银行去取款,不能非法把储户在银行的存款一笔充公。因此,政府的行政之手的力量,无法对M2提款权行之有效,而M2提款权恰将就是未来危机的最大来源。我们印钞印得越多,货币的信用就会越低,则会刺激储户踊跃提款购买物资或者换美圆将财富转移出境,保护自己的已获利成果,同时债务规模越庞大越难偿还,那么也就意味着银行的坏帐风险越来越大,大资金也要赶快转移到资金风险较安全的地方去,那么,这个抛人民币换美圆的过程,就是一个做空人民币的过程。
给出几个数据,就知道什么是崩溃,什么是风险了,同时也明白为什么香港李家要逃离中国市场了。
我国的准备金库有准备金约20万亿,同时我们国家几十年印出来的基础货币有30万亿.这包括流通中的现钞5.5-6万亿.我们国家的所有存款总额是100万亿.
这么些数据。我们都背烂了的。
因此,假如所有存款中的1/5,觉得中国市场有风险,有要求兑换美圆到国外去的需求。那么,这20万亿货币,是总存款中的约20%,但却是准备金库的100%,却是我国基础货币的约67%.同时更可以把我们3.4万亿美圆的外汇储备兑换一空。
因此,假如当前中国所有存款总额的1/5兑换美圆出逃之后。那么我们的银行的所有的尊被金没了。基础货币的2/3没了,外汇储备没了。
但同时,100万亿存款里,还剩下80万亿的存款,等着要取钱.
我们想想,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。是个什么样的风险???
OK,到此还没有结束。
这个时候,我们全国还有10万亿基础货币.但是,我们全社会还有70万亿的债务啊。怎么办?这可是全社会基础货币的7倍啊。假如经济发展减速,或者说房地产崩溃,经济崩溃,资产价格下跌,该死的,这些债务怎么偿还?
剩下80万亿储蓄能提款的基础,是基于这70万亿债务能偿还的基础上。假如债务勾销,不还了,那么剩下的80万亿存款怎么提款?难道印钞兑付?在很多人的思维里,印钞是一定的。
但在我的思维里,这是十分愚蠢的应对方法.华尔街也许正期待着我们无锚印钞的这一天到来,他好动用三大评级机构给人民币信用等级连续降级,直到2B级别。假如印钞用于80万亿存款的提款,不但对社会流动性不起作用,反而是继续增加债务的规模和增大M2提款权,同时更会导致货币主权信用缺失,资金蜂拥而出购买美圆(此时外汇储备已空),购买物资。
因此,任何的行政力量,是无法阻止M2提款权的动用的。
政府再牛B,是不能及无法使我们银行的存款突然凭空消失的(银行破产就可以让M2提款权消失)。
这就是有些人说的,国家手段用尽,最后失去控制,为什么会失去控制?因为这个M2提款权,国家行政力量压根就没法控制。
所以,我们现在应该明白人民币为什么要升值了,就是用利益诱惑,减缓动用M2提款权用来兑换美圆,就明白股市都在套现,资金在流出,就可以明白,香港李家为什么这么急于想离开中国市场.
只有具有前瞻目光的人,才能跑在前面。否则,千军万马挤出效应时,将都是受害者.
下一步就思考,最关键的地方,到底是什么因素,让这些大量的M2提款权,需要急不可耐地兑换美圆离开中国市场呢?是什么因素?告诉大家,美国经济复苏,退出QE,美圆加息,这些都是小CASE,不足挂齿,真正的原因,我的文章未来危机之源:M2提款权,就是解释这个问题的。
理解怎样做空人民币的思路,才是最重要的。
M2提款权危机,其实就是金融危机。这将难以避免,并不是杞人忧天的,而是即将来临的切实的风险。
而国家应对的最正确的策略将是“债务为储蓄背书”原则,而不是无锚印钞,让国家信用,货币信用为储蓄背书,也就是放任银行破产,是挽救危机的正确途径,而不是印钞来解决。假如这一步做错。那么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请各位仔细理解我以下的两篇文章
未来的危机之源:M2提款权 http://bbs.tianya.cn/post-develop-1414690-1.shtml
应对未来危机的策略:债务为储蓄背书 http://bbs.tianya.cn/post-develop-1361700-1.shtml
暂无评论